表明:隨侵蝕程度增加,3 種地帶性土壤團聚體水穩性逐漸降低,容重增加,飽和導水率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, .. 式中:md 為干篩法測定的大于0.25 mm 的團聚體的.
2009年10月5日 摘要: 土壤團聚體穩定性是評價(jià)土壤結構和土壤物理形狀的重要指標。對土壤 25 mm 團聚體的含量呈負相關(guān)性,但是平均重量直徑與> 0. 25 mm 
表明:隨侵蝕程度增加,3 種地帶性土壤團聚體水穩性逐漸降低,容重增加,飽和導水率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, .. 式中:md 為干篩法測定的大于0.25 mm 的團聚體的.
林)下表層0~20 cm的土壤為研究對象,利用干篩法進(jìn)行大團聚體和微團聚體 著(zhù),表現為闊葉林土壤團聚體有機碳百分比高于針葉林,這與林分凋落物的質(zhì)量有關(guān)。
摘要:采用野外調查與室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,退耕對土壤團聚體的穩定性及其有機碳分布. 的影響進(jìn)行了研究。結果表明:?干篩處理下各種退耕方式土壤團聚體均 
2009年10月5日 摘要: 土壤團聚體穩定性是評價(jià)土壤結構和土壤物理形狀的重要指標。對土壤 25 mm 團聚體的含量呈負相關(guān)性,但是平均重量直徑與> 0. 25 mm 
因此,本文選取河北壩上康??h境內四種地類(lèi)(草地、林地、留茬地、翻耕地)74個(gè)土壤樣品,對土壤樣品進(jìn)行平篩、旋篩篩分和土壤理化性質(zhì)處理,比較土壤干團聚體粒徑 
土壤顆粒(包括土壤微團聚體)經(jīng)凝聚膠結作用后形成的個(gè)體。 后用四分法取樣,為保證樣品的代表性,可將樣品篩分為3級,即5 mm、5~2 mm、2 mm,然后按其干篩 
結果表明:林分密度顯著(zhù)影響土壤團聚體分形維數,3種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土壤團聚體分形維數(干篩)介于2.62~2.76,低密度林地分形維數小,高密度林地分形維 
2017年7月10日 機碳在不同粒級團聚體中的分配規律,該文通過(guò)室內模擬試驗,運用δ13C 示蹤 關(guān)鍵詞:土壤;有機碳;秸稈;δ13C;砂姜黑土;土壤水穩性團聚體.
2 ~ 1 mm 粒級外,秸稈還田對各粒級團聚體中有機碳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作用。 關(guān)鍵詞:保護性 . 土壤機械穩定性團聚體的組成采用干篩法測定,. 將孔徑分別 
摘要:采用野外調查與室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,退耕對土壤團聚體的穩定性及其有機碳分布. 的影響進(jìn)行了研究。結果表明:?干篩處理下各種退耕方式土壤團聚體均 
顯著(zhù)高于坡耕地及人工林, 但其土壤團聚體結構破壞率及分散率顯著(zhù)低于坡耕地 人工林土壤團聚體結構破 . 接測定土壤干篩、濕篩團聚體含量 一份磨細后過(guò).
研究了不同人為干擾方式下4 種生態(tài)系統中土壤團聚體含量及其有機碳的穩定性. 結果表 . 土壤團聚體的分離. 分別采用干篩和濕篩法[14] :分別分離出>5、2 ~ 5、. 27.
2016年5月10日 渦流篩可應用在食品行業(yè)、粉末金屬行業(yè)、化學(xué)行業(yè)、塑料行業(yè)、化妝品工業(yè)、 并且在粗粉分離與檢測篩分的使用方面,也大幅度超越了傳統篩機。
2013年6月6日 摘要:為揭示團聚體粒徑動(dòng)態(tài)變化對濺蝕的影響,通過(guò)室內人工模擬降雨試驗,以第四紀粘土、泥質(zhì)頁(yè)巖發(fā)育 . 首先,干篩分選得到2~5 mm 團聚體,置于.
究對象,采用干篩和濕篩方法研究了土壤團聚體結構及其有機碳、全氮含量。 研究結果表明:雙季稻田冬季種. 植紫云英、油菜、大蒜有利于大團聚體的形成。 冬種大蒜 
2016年9月9日 研究結果表明:未添加水稻秸稈的紅壤(對照組),微團聚體( < 250 μm)占主體,>2000 μm粒級水穩性團聚體含量少.與對照相比,添加水稻秸稈后( 
重視,土壤重金屬粒級分配、團聚體對重金屬形態(tài). 的影響逐漸成為研究熱點(diǎn)[16,2023]。 通常采用干篩法和濕篩沉降法來(lái)研究土壤團. 聚體顆粒組成。濕篩沉降法是將 
2 ~ 1 mm 粒級外,秸稈還田對各粒級團聚體中有機碳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作用。 關(guān)鍵詞:保護性 . 土壤機械穩定性團聚體的組成采用干篩法測定,. 將孔徑分別 
利用干篩法獲得土壤不同級別團聚體,探究了果園施用不同水平、不同性質(zhì)生物質(zhì)炭 . 等的方法略作修改:取通過(guò)8 mm篩的各處理土樣500 g,利用8411型電動(dòng)振篩機 
在篩分過(guò)程中,超聲波振動(dòng)篩利用超聲加速度實(shí)現三次元旋振篩難以完成的精細粉體篩分作業(yè),在有效遏制難篩物料因粘附性、高靜電、易團聚等因素引起堵網(wǎng)問(wèn)題的 
2013年6月6日 摘要:為揭示團聚體粒徑動(dòng)態(tài)變化對濺蝕的影響,通過(guò)室內人工模擬降雨試驗,以第四紀粘土、泥質(zhì)頁(yè)巖發(fā)育 . 首先,干篩分選得到2~5 mm 團聚體,置于.